现代软件工程“敏捷模型”的个人看法

问题描述 现在,在我国来看,无论大中小三种企业,均喜欢使用软件工程过程中的“敏捷模型”。 使用了“敏捷模型”的企业,大多的软件流程如下: 产品经理产出原型 架构师/主管开始拆分模块并分配至开发人员 产品经理开始补文档 这种方法虽然开发速度快,但是实际上,整个开发团队对于需求的理解是模糊的。 这种流程,在需求确认的时候,无法拿出一份符合软件行业规范的文档,仅仅以原型作为展示,来与客户、开发、测试等人员进行沟通。 实际上,纵观软件工程的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软件危机。 仅使用原型来与客户进行需求确认,导致客户确认的需求比较模糊 架构/主管按照原型进行模块划分,导致软件整体架构是按照当前需求最优的,后期需求一旦变更,就会导致大面积的代码变更 模块虽不会对开发人员产生模糊,但是由于需求实际上并不是“确认”的,开发人员将可能产出错误的软件实现。 将对测试人员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测试人员认为有问题,但是开发人员认为没问题,产品经理也坚持没问题/下一版再说。 缺少文档、需求模糊、更改耗时耗力、一再拖拉,传说中的软件危机就这样再一次出现了。 如何避免和改善: 一日没有《需求分析说明书》,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就一日不应工作。

十一月 15, 2020 · ocsx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