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付出
为爱付出,是指某人主动达成或促成另一人或人群愿望,不计付出与收获进行实践的活动。
另一人或人群的希望在此实践活动下得以被动完成。
即使实践活动失败,实践主体也不会有怨言。
自我感动
自我感动,是指某人主动向另一人或人群进行实践的活动。
其初心是为了提升该人或人群生活质量,进一步优化该人或人群的发展需求与背景环境,但并不考虑该人或人群的实际需求。
即使是在明确拒绝的情况下,实践活动依然会被实践主体完成。
另一人或人群的希望在此实践活动下不会得以完成。
特点是,在实践活动失败时,实践主体通常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强调自己宽宏的付出与无以为报,以显著或隐晦的方法促使另一人或人群内疚,迫使另一人或人群接受此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另一特点是在自我感动活动被发现时,实践主体会以实践活动客体并非另一人或人群为理由掩盖主体的自我感动,但在实践活动失败时仍会暴露出其本质特点。
两者的区别
主体付诸实践的目的条件不同。为爱付出是按他人意愿的付出,符合客观实际需求。自我感动是按实践主体意愿的付出,与客体实际需求毫无关联。
付诸实践的结果不同。为爱付出无论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均不会导致任意一方的埋怨。自我感动的实践活动失败时,会导致实践主体带有攻击倾向。
特殊的付出活动:变质的付出
变质的付出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为爱付出变质为自我感动。这种变质是向负向发展,通常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会弱于自我感动,但多数情况下与自我感动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当。此类情况界限较为模糊,常被实践主体用以模糊另一人或群体的认知,其实质是以爱为名进行的道德绑架。
第二种情况,是由自我感动变质为为爱付出。这种变质是正向发展。变质产生的原因是另一人的实际需求由于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实践主体发现主动付出受到了另一人或群体的接纳。由负面活动得到了正向结果,从而产生了负反馈。这种反馈的恶劣影响最为严重,由于负反馈实际产生了正向结果,导致强化了实践主体的自我感动驱动力,后患无穷。
自我感动纠偏建议
不仅需要及时指出实践主体的自我感动实践活动,还需要让实践主体理解透彻为爱付出和自我感动。
通常情况下,实践主体极难以接受赤裸裸的现实,所以需要注意引导了解的方式方法,不能过于激进。也不建议在自我感动活动失败情况下进行引导纠偏。
实践主体在理解区别后通常会有一个消极的适应期,用以思考自我价值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但这个适应期不应超过两周,超过该周期可能会导致抑郁。
注意:本文仅供参考。本文不能作为医疗处方的依据。